浅谈人造板机械制造的工艺管理工作
当前,我国人造板机械工艺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,主要体现在:产品精度低,普遍低1~2个等级;加工效率普遍较低;工艺消耗高,铸铁、铸钢大型锻件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出1倍左右。如何提高工艺水平,从而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,这是摆在每个机械制造企业和工艺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。而提高工艺水平是一个稳步渐进的过程,很难一蹴而就,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6个方面来稳步提升。
1 做好工艺基础性工作
工艺基础性工作是一项对机械制造企业发展影响久远的重要工作。将经验丰富的工艺人员的工艺知识及企业数据形成基础数据库,并做好维护工作,从而使企业独特的工艺经验和技术秘诀得以传承。形成电子数据库后,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方便各部门查询、借用;避免各部门数据的不统一,大大提升工作效率。如对一个零件,设计人员就能尽量从标准零件中选择相近零件进行修改;有利于选用标准工艺进行加工,从而易于选择最优工艺;工艺人员就能从标准材料库中选择材料,减少了材料种类;尽量从标准工装库中选择工装,减少了工装种类;采购部门就能很快生成材料汇总,及时订购;生产部门就能及时平衡生产能力,做好刀具等辅材的采购,保证生产任务能及时完成。通过数据共享减少了相关人员的统计时间,降低了差错率。使用企业数据库能明显提高工艺工作的质量和响应速度,并有利于工艺技术的更新与进步,实现资源的信息化和标准化。当然,建立基础数据库是一项繁杂的工作,如员工积极性不高,需要领导的大力推进和适当的激励才能有效完成。尤其是跨部门的数据采集更是如此。上海人造板机器厂有限公司(以下称上海板机)2008年实现了材料数据、刀具数据、工装数据、机床信息化,工艺人员、编程人员基本上不用再依靠设计手册等工具,大大方便了工艺人员和编程人员,提升了工作效率;使得更多的工艺人员腾出手来,投入到新工艺试验和工艺创新活动中去。
2 整理和总结经验,形成标准化的程序文件指导生产
标准化降低了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,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,并容易对共性问题下力气进行攻关,提出更优解决方案。
很多职工,包括一部分管理者把ISO 2000质量标准中某些部分看作可有可无的制度,实际操作中把关不严,甚至流于形式。其实这些质量措施是企业制造可靠性的保证系统,通过质量措施可以使制造过程受控,保证质量稳定,从而通过工艺参数的调整降低成本,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,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力。
一般大批生产的生产工艺已经很成熟,标准化保证措施规范。但多品种,小批量生产也应重视。上海板机的生产属于单件小批生产,但在标准化方面作了很多工作。对常见零部件制定典型工艺供工艺人员借用参考;对车铣刨磨钳等工序制定工艺守则进行规范;对机床设备制定机床手册规定加工精度和加工范围;对关键工序制定专门质量控制文件。另外,还从文件上规定:工艺人员要对每天解决的质量问题进行记录,每周开一次主要业务骨干讨论会,每月开两次全组业务学习会,在会上,对现场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形成规定,对重要的成批零件加工进行优化。经过两年的实践,取得了一定的成绩。通过对一系列工作制定程序文件进行规范,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质量不稳定,并有效利用了各方的经验和智慧。
摘自《中国人造板》2011年05期